2021年6月29日下午,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罗衡林教授通过腾讯会议为我院师生及线上观众做了一场精彩的线上讲座“巨人之暗:马丁·路德对犹太人的态度及立场分析”。本场讲座系“京师史学名家前沿系列讲座”,也是必赢电子游戏网站(中国)官方网站暑期小学期系列讲座的内容。讲座由我院张建华教授主持。
罗衡林教授是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德国柏林洪堡大学高级研究学者、德国美因兹欧洲历史研究所研究学者。学术主攻方向为世界现代史、德国史、中外历史文化比较研究等。
在讲座的第一部分,罗衡林教授对马丁·路德其人做了深入讲解,强调他作为德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对现代世界的影响非常深渊,绝不仅限于宗教方面。在马丁·路德的一生中,他对犹太人的态度、立场出现了矛盾、反复的变化。
讲座的第二部分,罗衡林教授首先介绍了1517年宗教改革之前马丁·路德的早期反犹立场。其立场与16世纪初德国一些城市开始驱逐犹太人的社会背景有关,在1513-1515年马丁路德主讲《旧约·诗篇》时就表达了反犹的态度,并且在1514年多米尼克派的犹太人修士约翰内斯·普费福尔科恩与约翰内斯·罗伊希林的争端事件中也同样可看出他的反犹立场。路德此时的观念还是处于中世纪基督教教义的范畴之中,他反犹的理由依然是出于宗教传统。在1515-1516年的《罗马人书信讲座》中,也并未见路德强烈反犹的态度。
之后,罗衡林教授重点分析了马丁·路德1517-1524年的亲犹立场。1517年路德的宗教改革开始推行,他反对国家干涉民众的信仰。1523年为“基督徒的良心自由”写下了《耶穌基督是一位天生的犹太人》,在文中路德发出了明确的亲犹信息,是通过这篇文章,路德向整个基督界展示了对犹太人的友好态度,也表明他本人并非是个始终如一的反犹主义者。此时路德亲犹的动机是为了在犹太人中间传播福音新教。
接下来,罗衡林教授又讨论了马丁·路德对犹太人立场的转变。1524-1532年期间,犹太人由于受到迫害而对对弥赛亚出现的希望上升,他们对基督教的传教声充耳不闻,且犹太人和他们的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与路德的宗教改革目标产生碰撞,使得路德开始反感犹太人,他由亲犹迅速转向坚定地反犹。
1532年后马丁·路德后期的反犹立场体现在他的几篇著名的反犹文章中,即1538年的《反对安息日,致一位好朋友》,以及1543年的三篇论文《犹太人与他们的谎言、不可言说的名字与耶稣的世代》和《大卫王最后的名言》。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中,罗衡林教授讨论了马丁·路德反犹立场对其他宗教改革家的影响。在犹太人的问题上,绝大多数的德意志和瑞士的宗教改革家都追随着路德的观点,也都做出了与他同样的表态。
在结语部分,罗衡林教授强调路德等人的反犹思想及其建议固然在新教教会的圈子里极有市场,但在当时的德意志还没有变成国家当局的行动,因而也没有产生出直接的实际意义。如果人们孤立地看待路德对犹太人态度中的这种变化,就会形成一种关于路德的错误概念,仿佛路德仅仅只是对犹太人发出了偏执狂式的仇恨,而事实上,路德首先是一个宗教改革家,而并非首先是一个反犹主义者。
在讲座最后的问答环节,来自多所大学的观众与罗衡林教授进行了学术交流,现场讨论氛围热烈。至此,本场讲座圆满完成。
(撰稿:王雨菲)